首頁 >> 東營職教網 >> 職校專業設置要積極填補行業人才缺口

職校專業設置要積極填補行業人才缺口

更新時間:2025-02-24
導讀:各級政府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以需求為導向,激發企業推進製造的內生動力。發揮政府在規劃布局、政策引導等方麵的積極作用,形成公平市場競爭的發展環境...

職校專業設置要積極填補行業人才缺口

企業(ye) 認可培養(yang) 質量行業(ye) 人才缺口還需填補

智能製造作為(wei) 工業(ye) 化與(yu) 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產(chan) 物,以智能製造為(wei) 核心的製造業(ye) 與(yu) 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已經成為(wei) 全球先進製造業(ye) 的發展趨勢。麵對新技術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跨專(zhuan) 業(ye) 、複合型人才,我國製造業(ye) 麵臨(lin) 著巨大的挑戰。

從(cong) 智能製造機械產(chan) 業(ye) 發展來看,職業(ye) 院校人才培養(yang) 質量企業(ye) 是認可的,而且目前企業(ye) 對職院院校的學生需求量很大,供不應求,存在多家企業(ye) 爭(zheng) 搶學生的現象,很多企業(ye) 在學生進校時就與(yu) 企業(ye) 簽訂了訂單班或現代學徒製班等,為(wei) 學校的人才培養(yang) 提供經費等,企業(ye) 共同參與(yu) 人才培養(yang) ,縮短人才與(yu) 企業(ye) 崗位的距離。

當前,企業(ye) 對職業(ye) 教育人才的要求首在企業(ye) 忠誠、職業(ye) 素質、敬業(ye) 精神、學習(xi) 能力等,其次是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技能。麵對目前世界範圍內(nei) 智能製造機械行業(ye) 產(chan) 業(ye) 的集群式、精益型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趨勢,用人單位為(wei) 讓學生能夠盡快適應工作崗位需求,大部分企業(ye) 主動對接職業(ye) 院校,提供經費和企業(ye) 典型生產(chan) 案例,滲透企業(ye) 精神,為(wei) 職業(ye) 院校教師提供新技術的學習(xi) 機會(hui) ,幫助學校解決(jue) 專(zhuan) 業(ye) 跟不上產(chan) 業(ye) 發展、技術變革的困境,為(wei) 提高職業(ye) 教育人才培養(yang) 質量提供了助力。預計,智能製造行業(ye) 近三年來的人才需求量是270萬(wan) 人,高職院校能夠提供70萬(wan) ,缺口達到200萬(wan) 。積極填補行業(ye) 人才缺口,給職業(ye) 院校的人才培養(yang) 提出了質量和數量的緊迫要求。

係列人才政策要落實針對性、可行性必不可少

時不我待,在目前情況下,因應於(yu) 行業(ye) 人才需求,各方麵的對策一定要和問題一一對應,針對性、可行性是政策真出效果的根本保障。

製定激勵機製,政府部門進一步做好智能製造規劃和保障政策

各級政府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強化企業(ye) 市場主體(ti) 地位,以需求為(wei) 導向,激發企業(ye) 推進智能製造的內(nei) 生動力。發揮政府在規劃布局、政策引導等方麵的積極作用,形成公平市場競爭(zheng) 的發展環境;要準確把握智能製造的發展規律,因勢利導,引導行業(ye) 循序漸進推進智能化,針對不同地區、行業(ye) 、企業(ye) 發展水平,加強分類施策、分層指導,加快推動傳(chuan) 統行業(ye) 改造、重點領域升級、製造業(ye) 轉型;落實稅收優(you) 惠政策,企業(ye) 購置並實際使用的重大技術裝備符合規定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企業(ye) 所得稅優(you) 惠政策;政府更積極倡導"工匠精神",提高一線技術技能工人的社會(hui) 地位和待遇,推進全人格的培養(yang) ,努力智能製造發展。

發揮指導作用,行業(ye) 組織引導企業(ye) 和院校推進智能製造發展

機械工業(ye) 教育發展中心、中國機械工業(ye) 教育協會(hui) 、全國機械職業(ye) 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等行業(ye) 教育培訓機構和組織,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協(學)會(hui) 要發揮行業(ye) 優(you) 勢,推廣先進管理模式,加強行業(ye) 自律,防止無序和惡性競爭(zheng) 。

製定校企共同參與(yu) 的智能製造機械行業(ye) 人才培養(yang) 標準。聚焦智能製造的發展要求,對智能製造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的層次、規格和質量及時提出指導性意見。麵向智能製造領域組織實施行業(ye) 重點觀測專(zhuan) 業(ye) (方向)創新建設、新型"雙師"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與(yu) 能力培養(yang) ,盡快建立智能製造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標準體(ti) 係,開發配套教學資源等。

積極構建基於(yu) 智能製造技術標準、崗位能力要求的多元人才培養(yang) 評價(jia) 製度,保障人才培養(yang) 質量,進而切實加強行業(ye) 指導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履行好指導和促進智能製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的職責和使命。

搭建校企信息共享平台,及時發布企業(ye) 與(yu) 學校的供需信息,打通校企的信息通道。針對現有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建議以企業(ye) 為(wei) 龍頭,組合學校和企業(ye) 共同製定考核評價(jia) 標準,由企業(ye) 參與(yu) 的第三方來考核,行業(ye) 監督執行整個(ge) 考核過程。

產(chan) 教協同育人,智能製造企業(ye) 要積極發揮人才培養(yang) 主體(ti) 作用

依托企業(ye) 優(you) 勢資源共同建設智能製造技術技能人才教育培訓基地。智能製造規模以上企業(ye) 應切實履行社會(hui) 責任,要設立專(zhuan) 門機構及人員負責職工教育培訓、對接職業(ye) 院校,設立學生實習(xi) 和教師實踐崗位。智能製造相關(guan) 企業(ye) 要按照"共謀、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原則,實施"雙元主體(ti) 、雙重身份、雙方場所、雙向導師、雙方考評",建設一批兼具生產(chan) 與(yu) 教學功能的校企協同創新基地。

產(chan) 教深度融合,調優(you) 調高調寬老專(zhuan) 業(ye) ,順應新技術開設新專(zhuan) 業(ye)

智能製造關(guan) 鍵裝備方麵相對各項技術及專(zhuan) 業(ye) 較為(wei) 成熟,企業(ye) 對應人才能力需求相對明確,院校應在專(zhuan) 業(ye) 技能上加強機械識圖、機械裝配等基礎能力訓練,提升學生動手能力,並增加專(zhuan) 業(ye) 英語和口語交流。

圍繞智能製造產(chan) 業(ye) 鏈和價(jia) 值鏈的優(you) 化,遵循"寬基礎、大專(zhuan) 業(ye) 、小方向"的基本思路,拓展專(zhuan) 業(ye) 群課程內(nei) 容,提高專(zhuan) 業(ye) 建設定位,合理調整"智能製造機械類專(zhuan) 業(ye) 群"。

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共建智能製造生產(chan) 性實訓基地,實現產(chan) 學研培共用;加大智能製造跨專(zhuan) 業(ye) 跨學科師資隊伍培訓,多途徑、多維度的校企共同培養(yang) 培訓。

建議新增開設"智能製造技術"專(zhuan) 業(ye) 。建議核心課程有機械加工工藝與(yu) 夾具設計、MES應用、機電設備維修與(yu) 管理、智能製造技術與(yu) 應用、工業(ye) 機器人應用實訓、精益生產(chan) 等課程。該專(zhuan) 業(ye) 開設建議與(yu) 地區智能製造示範點相配合。

明確培養(yang) 目標,構建現代職教體(ti) 係,實現跨界跨學科多元人才培養(yang)

智能製造跨界、跨學科的專(zhuan) 業(ye) 能力培養(yang) 過程受到在校學製的限製,無法在單獨一個(ge) 階段實現。通過行業(ye) 崗位(群)職責與(yu) 院校專(zhuan) 業(ye) (群)培養(yang) 目標對比,應對多學科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要求越來越高、跨界與(yu) 管理融入企業(ye) 精益生產(chan) 人才緊缺的需求,建議利用中職的基礎性、高職的技術性、應用性本科的工程性,搭建現代職教體(ti) 係,把能力培養(yang) 分為(wei) 基礎能力、專(zhuan) 項能力和綜合能力三個(ge) 階段,貫穿職業(ye) 培養(yang) 過程,在學曆提升的同時保證能力的提升,從(cong) 而滿足企業(ye) 跨界、跨學科的多元化人才需求。

上一篇: 龍口高級技工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介紹
下一篇: 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行業發展九大趨勢

bv伟德中文网  電話: 17096005106

在線QQ:279615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