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等職業(ye) 教育不斷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有聲音說,中等職業(ye) 教育已經到了“辦與(yu) 不辦”方向性選擇的關(guan) 鍵節點。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ye) 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ye) 教育、培育大國工匠的製度環境不斷優(you) 化,中等職業(ye) 教育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yu) 此同時,中等職業(ye) 學校招生難,保持普職比大體(ti) 相當成為(wei) 困擾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問題。中等職業(ye) 教育在國家需求與(yu) 百姓選擇的矛盾中、在“應然”重要與(yu) “實然”次要的夾縫中求生存,頻遇尷尬。如何看待,如何破解?筆者認為(wei) ,老百姓不是不需要中等職業(ye) 教育,而是需要高質量的中等職業(ye) 教育。因此,問題不在於(yu) 辦與(yu) 不辦,而在於(yu) 如何辦好。
怎麽(me) 看——
症結是國家需求與(yu) 百姓選擇間出現矛盾,實質是中等職業(ye) 教育供需錯位
當前中等職業(ye) 教育的國家需求與(yu) 百姓選擇間出現矛盾,是滿足國家需求,以政府強製力量穩定中等職業(ye) 教育規模、保持高中階段普職比例大體(ti) 相當,還是遵循百姓意願,對中等職業(ye) 教育進行“市場化”選擇,是輿論爭(zheng) 論的焦點問題。
從(cong) 國家需求看,中等職業(ye) 教育對強國建設、產(chan) 業(ye) 升級、社會(hui) 公平不可或缺。
第一,強國建設需要合理的人力資本結構。支撐強國建設,人才總量是基礎,人才質量是保障,人才結構是關(guan) 鍵。一方麵,我們(men) 需要研究型科技創新人才;另一方麵,更需要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職業(ye) 教育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與(yu) 供給主體(ti) ,中等職業(ye) 教育是職業(ye) 教育的重要根基。在強國建設背景下,中等職業(ye) 教育的基礎性地位不可動搖。
第二,產(chan) 業(ye) 升級需要科學的人才技能層次。在以創新和技術革命推動我國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升級的過程中,既需要核心技術、關(guan) 鍵技術的研發,也需要技術成果的有效轉化。產(chan) 業(ye) 有層級,技術技能有層次,其對應的教育需求也應是結構與(yu) 層次並存的教育。即使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高新技術領域,大量儀(yi) 器設備的操作、維護、檢修等工作對中等職業(ye) 教育人才培養(yang) 也產(chan) 生了巨大需求。因此,中等職業(ye) 教育在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動能轉換和成果轉化過程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三,社會(hui) 公平需要平等的人生出彩機會(hui) 。教育不僅(jin) 要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產(chan) 業(ye) 經濟,更要關(guan) 注人的發展,從(cong) 人的成長規律出發,發揮其潛能,為(wei) 不同智力類型的學生提供多元選擇的機會(hui) ,增強其適應社會(hui) 、服務社會(hui) 、引領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給每個(ge) 人以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中等職業(ye) 教育為(wei) 具有更多形象思維智力類型和特征的學習(xi) 者奠定職業(ye) 選擇和生涯規劃基礎,提供個(ge) 體(ti) 多方向發展的機會(hui) 和能力,這在應用型人才的係統培養(yang) 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對促進教育公平乃至社會(hui) 公平也是至關(guan) 重要的。
從(cong) 百姓選擇看,中等職業(ye) 教育無法滿足“上好學”的需要。
伴隨新時代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在教育領域,百姓對教育的需求也從(cong) “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何謂“上好學”?文化上,我國社會(hui) 長期缺乏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類型教育的文化土壤,無論是在高等教育還是高中階段教育招生錄取過程中,職業(ye) 教育的錄取批次都排在普通教育之後,形成職業(ye) 教育低普通教育一等的製度文化。觀念上,百姓缺乏根據孩子的職業(ye) 性向、素質結構、智力類型科學進行職業(ye) 和人生規劃的理念與(yu) 意識,就讀普通高中,升入普通高校,是家長為(wei) 孩子規劃的好的“前途”且是唯一出路。與(yu) 此同時,一些中職學校辦學質量確實與(yu) 百姓的期待有不小差距,因此,中等職業(ye) 學校並不被定義(yi) 在“好學校”的範圍之內(nei) ,由此形成百姓不需要中等職業(ye) 教育的表象。
怎麽(me) 辦——
從(cong) 供給側(ce) 革新突破,化解國家需求與(yu) 百姓選擇不匹配的矛盾
破解中等職業(ye) 教育供需不匹配難題,需從(cong)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入手,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和供給結構對百姓需求的適應性。當前重點需要處理好四對關(guan) 係,深化四個(ge) 理念。
第一,處理好全局與(yu) 局部的關(guan) 係。辦與(yu) 不辦中等職業(ye) 教育,關(guan) 乎整個(ge) 國家產(chan) 業(ye) 經濟結構、社會(hui) 結構、人才結構、教育結構的問題,因此,須站在全局謀局部,立足國家需求和百姓期待,加強中等職業(ye) 教育頂層設計。
第二,處理好當前與(yu) 長遠的關(guan) 係。當前中等職業(ye) 教育麵臨(lin) 的困境是沒有得到社會(hui) 的足夠認同,如果因此就貿然取消中等職業(ye) 教育,對國家產(chan) 業(ye) 經濟和長遠發展帶來的損失將是無法估量和挽回的。對學生個(ge) 體(ti) 而言,最終隻能帶來人才培養(yang) 成本的無限增加乃至人才的浪費。因此,須站在國家發展和人全麵成才的長遠規劃上,提供合理的教育結構、充足的教育機會(hui) 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製度設計。
第三,處理好製度和觀念的關(guan) 係。一方麵,要加強職業(ye) 教育配套製度建設,加快建立職業(ye) 技能資格框架,完善並嚴(yan) 格執行就業(ye) 準入製度,在製度層麵切實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hui) 地位。另一方麵,加強宣傳(chuan) 和文化觀念引導,逐步提升職業(ye) 教育吸引力。
第四,處理好剛性與(yu) 彈性的關(guan) 係。在保持中等職業(ye) 教育基礎性地位的總體(ti) 方針原則下,堅持統籌規劃和因地製宜相結合,給予地方政府發展中等職業(ye) 教育自主權。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產(chan) 業(ye) 層次結構、區域人才需求狀況和吸納就業(ye) 人口能力等多種因素,因地製宜探索普通高中階段教育在辦學體(ti) 製、學校布局、辦學模式、學製形式、學校類型、學校特色等方麵的多樣化發展形態,支持地方政府探索建設普職融通體(ti) 係和中高職一體(ti) 化、中高本一體(ti) 化人才培養(yang) 等豐(feng) 富形態,發展適合本地區需求的中等職業(ye) 教育。
與(yu) 此同時,深化四個(ge) 理念,以全麵提升供給質量為(wei) 抓手,辦好與(yu) 國家需求和百姓期待相匹配的高質量中等職業(ye) 教育。
第一,深化終身教育理念,學曆教育與(yu) 職業(ye) 培訓並重。中等職業(ye) 教育要走出學曆教育定位,深化終身教育理念,轉向學曆教育與(yu) 職業(ye) 培訓並重,學曆教育與(yu) 能力教育並舉(ju) 。一方麵繼續做好學曆教育;另一方麵做強做大職業(ye) 技能培訓,將對適齡青少年開展學曆教育、中小學生職業(ye) 技能體(ti) 驗課(拓展課)、社會(hui) 各類有轉崗、再崗和繼續教育需求的技能培訓和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退役軍(jun) 人、殘疾人等專(zhuan) 門群體(ti) 的技能培訓納入中等職業(ye) 教育的基本辦學定位和辦學功能。
第二,深化產(chan) 教融合理念,緊密服務區域經濟。進一步加強中等職業(ye) 教育人才培養(yang) 供給側(ce) 和產(chan) 業(ye) 需求側(ce) 在專(zhuan) 業(ye) 結構、人才素質、技能水平等多方麵的匹配適應,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第三,深化以學生為(wei) 中心理念,服務可持續發展。中等職業(ye) 教育堅持以學生為(wei) 中心,一方麵要以專(zhuan) 業(ye) 集群建設和課程模塊整合為(wei) 抓手,提高學生基於(yu) 產(chan) 業(ye) 鏈或產(chan) 業(ye) 集群的多崗位適應能力和崗位遷移能力,培養(yang) 發展型、複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麵,將支撐學生發展、適應時代需求的關(guan) 鍵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ye) 能力培養(yang) 深入到學生培養(yang) 的方方麵麵,以滿足複合型技能培養(yang) 和適應性能力養(yang) 成的需要,為(wei) 學生得到全麵、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四,深化質量特色理念,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中等職業(ye) 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單一要素驅動已無法破解改革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要實現優(you) 質特色發展,須增強戰略思維、係統思維、創新思維能力,以深化內(nei) 涵建設為(wei) 抓手,從(cong)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職業(ye) 學校、學生、家長等多主體(ti) ,從(cong) 製度、政策、機製、文化、觀念等多角度,從(cong) 專(zhuan) 業(ye) 、課程、師資、實訓基地、校企合作、信息技術、人才培養(yang) 模式、現代職業(ye) 學校製度建設、學校文化建設等多要素,提高中等職業(ye) 教育全要素生產(chan) 率,以此打造教育發展新高地。
bv伟德中文网 電話: 17096005106
在線QQ:279615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