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ye) 院校是培養(yang) 大國工匠的搖籃,職業(ye) 院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職業(ye) 院校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之一。職業(ye) 院校必須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於(yu) 教育教學全過程,把工匠精神刻入學生心中。
工匠,是指有技藝專(zhuan) 長的人;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對自己製作或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視技術為(wei) 藝術的精神理念。
我們(men) 可以從(cong) 三個(ge) 層麵來理解工匠精神。在思想層麵,就是愛崗敬業(ye) 、無私奉獻;在行為(wei) 層麵,就是開拓創新、持續專(zhuan) 注;在目標層麵,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工匠精神是一種在設計上追求獨具匠心、質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藝上追求盡善盡美的精神,蘊含著敬業(ye) 、嚴(yan) 謹、踏實、專(zhuan) 注、創新、拚搏等可貴品質。因此,我們(men) 決(jue) 不能把工匠精神簡單地理解為(wei) 隻是手工勞動者應該具備的精神,它其實是所有職業(ye) 人都應該具備的精神。
在新時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征程中,工匠精神還應該包含理想信念、愛黨(dang) 愛國、誠信友善等價(jia) 值取向。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質的重要內(nei) 容,它首先體(ti) 現為(wei) 職業(ye) 操守,這種職業(ye) 操守,不是靠法律或製度限定,而是來源於(yu) “道德的力量”和“職業(ye) 精神”。
黨(dang) 的十九大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關(guan) 鍵在人才。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不僅(jin) 需要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和數以千萬(wan) 計的專(zhuan) 門人才,更需要數以億(yi) 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現在的青年學生,其人生黃金時期同“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完全契合,如若他們(men) 這一代具有工匠精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職業(ye) 院校加強對青年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本質上就是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要堅持用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和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引導學生靜心學習(xi) 、刻苦鑽研、百折不撓,求得真學問,練就真本領;要培養(yang) 學生的創新精神,樹立在前人的基礎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壯誌;要重視實踐育人,拓展學生社會(hui) 實踐的平台和路徑;要加強對學生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hui) 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問題,產(chan) 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實體(ti) 經濟特別是製造業(ye) 困難增大。除了產(chan) 業(ye) 結構本身原因外,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素質是關(guan) 鍵的製約因素。據測算,我國製造業(ye) 人員中高技能人才隻占5%;技術工人隊伍中,初級工、中級工占比達到73%,高技能人才比重遠低於(yu) 工業(ye) 發達國家水平;另外,74%的進城務工人員為(wei)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六成以上沒有接受過非農(nong) 職業(ye) 技能培訓;在非公有製企業(ye) 、小微企業(ye) ,技術工人更是嚴(yan) 重匱乏。一個(ge) 國家的產(chan) 品質量往往被視為(wei) 一國之文明程度、一國產(chan) 品之信譽,往往是一國之國民尊嚴(yan) 。我國正在從(cong) 製造業(ye) 大國向製造業(ye) 強國轉變,“中國製造”正在向高端、智能、綠色、優(you) 質闊步邁進。在這一曆史轉變過程中,迫切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平合作、開放融通、變革創新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5年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得到全球100多個(ge) 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支持和參與(yu)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guan) 鍵在人才,根本在教育。職業(ye) 教育肩負著培養(yang) 多樣化人才、傳(chuan) 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ye) 創業(ye) 的重要職責。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要充分發揮職業(ye) 教育的作用,因為(wei) 職業(ye) 教育可以對“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提供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和職業(ye) 教育中國方案、中國標準。
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ye) 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ye) 教育的關(guan) 鍵所在。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須堅持育人為(wei) 本,致力於(yu) 培養(yang) 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通過合作製定人才培養(yang) 方案、合作開展專(zhuan) 業(ye) 建設、合作開發課程體(ti) 係和教學標準、合作建設實習(xi) 實訓場地、人員互相兼職,校企雙主體(ti) 共同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形成是靠各個(ge) 教育環節的累積和養(yang) 成的,因此,職業(ye) 院校在人才培養(yang) 的全過程中,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活動,無論是文化課教學還是專(zhuan) 業(ye) 課教學,無論是實驗實習(xi) 實訓還是頂崗實習(xi) ,都要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養(yang) 成。
產(chan) 業(ye) 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生產(chan) 勞動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並且被普遍認可和遵循的行業(ye) 習(xi) 俗、規範、製度、準則和價(jia) 值觀,包含物質文化、行為(wei) 文化、製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國產(chan) 業(ye) 文化有三個(ge) 重要來源,一是中華悠久的、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二是近代工業(ye) 革命以來,全球工業(ye) 文明傳(chuan) 播對我國行業(ye) 的文化影響;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憤圖強中形成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產(chan) 業(ye) 文化。目前,職業(ye) 院校學生對本專(zhuan) 業(ye) 所對應的相關(guan) 行業(ye) 的曆史文化和企業(ye) 文化知之甚少,迫切需要通過產(chan) 業(ye) 文化史的學習(xi) 提升其整體(ti) 人文素養(yang) 、職業(ye) 素養(yang) 和工匠精神。
職業(ye) 院校可以通過開展大國工匠和勞動模範進校園活動,廣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過建立大師工作室等舉(ju) 措,傳(chuan) 承和弘揚工匠精神;通過引進行業(ye) 規範、職業(ye) 規範和崗位規範,培養(yang) 學生的工匠精神;通過開展能夠展示工匠精神的各種比賽活動,激勵青年學生的工匠精神實踐和養(yang) 成。
特別聲明:本站除部分特別聲明禁止轉載的專(zhuan) 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轉載,但請務必注明出處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權歸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對於(yu) 被本站轉載文章的個(ge) 人和網站,我們(men) 表示深深的謝意。如果本站轉載的文章有版權問題請聯係編輯人員—電話17096005106,我們(men) 盡快予以更正。
bv伟德中文网(www.30minutelunchbreak.com)-會(hui) 員升級服務-網站廣告服務-職教網匯款信息-網站免責聲明-bv伟德中文网聯係方式-網站公告聲明
電話: 17096005106 郵箱: gocollege#126.com 扣扣:1305622701
伟德国际1946始于英国 bv伟德中文网 Copyright 2008-2025 www.30minutelunchbrea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