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工業(ye) 發展史,凡工業(ye) 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國要實現從(cong) 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華麗(li) 轉身,建設高素質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打造更多大國工匠是當務之急。
技能人才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對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製造需要在品牌、技術、標準、質量等方麵建立國際比較優(you) 勢。其中,人才建設特別是高素質的工匠人才是一個(ge) 重要內(nei) 容。
技工荒已成為(wei) 普遍社會(hui) 現象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作出了一係列重大決(jue) 策部署。比如發布《關(guan) 於(yu)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ye) 教育的決(jue) 定》《關(guan) 於(yu) 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的意見》《關(guan) 於(yu) 激發重點群體(ti) 活力帶動城鄉(xiang) 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關(guan) 於(yu) 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等,分批取消數百項職業(ye) 資格許可認定事項,建立了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體(ti) 係,實施了高技能人才振興(xing) 計劃、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創業(ye) 培訓行動計劃、化解過剩產(chan) 能企業(ye) 職工特別職業(ye) 培訓計劃、產(chan) 教融合發展工程項目、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百家城市技能振興(xing) 專(zhuan) 項活動、離校未就業(ye) 高校畢業(ye) 生技能就業(ye) 專(zhuan) 項行動。
從(cong) 高校畢業(ye) 生技能就業(ye) 行動,到農(nong) 民工職業(ye) 技能提升"春潮行動";從(cong) 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措施……在社會(hui) 上形成了廣泛關(guan) 注和支持技能人才工作的局麵。
然而有一個(ge) 現象非常值得關(guan) 注,那就是我國人才市場結構問題十分突出。人社部數據顯示,技術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過2,也就是說,一名技術技能人才至少對應2個(ge) 崗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yi) 人,僅(jin) 占就業(ye) 人員總量的26%,從(cong) 整個(ge) 就業(ye) 和經濟發展需求看,技能人才總量嚴(yan) 重不足。
人社部最新公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ge) 職業(ye) 排行,冶煉工程技術人員、鑄造工、金屬熱處理工等崗位紛紛擠進榜單。其中,鋼筋工、機修鉗工、紡織染色工等崗位短缺程度持續加大。
需要指出的是,"技工荒"已成為(wei) 全國的普遍現象。從(cong) 南到北,從(cong) 東(dong) 到西,都在喊缺技工。中部某省2019年技能人才483.7萬(wan) 人,占全省城鄉(xiang) 就業(ye) 人數的16.8%。其中,高級工以上的技能人才147.2萬(wan) 人,占就業(ye) 人口比更小。
在杭州,全市建築業(ye)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有超過七成的企業(ye) 反映中高級技術工人短缺,低技能勞動力過剩。即使是普通技能崗位,在許多地區也有很大缺口。在廣東(dong) ,像電工、鉗工、車工、焊接、製冷工等技術工人,如今缺口已經達到上百萬(wan) 人,其中數控技術工的缺口超過二三十萬(wan) 人。
據上海三年前調查,上海平均每位高級技工有7.33個(ge) 崗位可供選擇,目前上海普通技工月薪4000—8000元,高級技工月薪則達兩(liang) 三萬(wan) 元。上海年均高級技工的需求約數萬(wan) 人,大部分集中在工藝設計、機械加工、電器設備、光機電一體(ti) 化等生產(chan) 附加值高的產(chan) 業(ye) 。
技能人才總量少的同時,結構也不合理。與(yu) 現代產(chan) 業(ye) 結構相匹配的技術工人隊伍結構,應是中級和高級技術工人占多數。而目前我們(men) 的技術工人隊伍結構卻相反,中低級技術工人占多數。
國際勞工組織提供的發達國家技工隊伍的高中低結構比例分別為(wei) 35%、50%、15%,高級技工占技工比例為(wei) 20%—40%,日本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達到50%。而我國的高技能人才隻有5000萬(wan) 人,占就業(ye) 人員總量的6.5%,高級技工公認的缺口已達2200萬(wan) 。
四川省人社廳統計顯示,全省技能人才總量680萬(wan) ,其中高技能人才100餘(yu) 萬(wan) ,現代製造業(ye) 等領域高端領軍(jun) 技能人才稀缺。天津勞動力市場信息反饋,企業(ye) 高級技術人才的供求比例已經超過1:10。
"技工荒"製約中國製造轉型升級
振興(xing) 中國製造業(ye) ,需要大批技術熟練工人隊伍。特別是隨著我國發展質量效率提高、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技工荒"已成為(wei) 我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的一個(ge) 瓶頸,勞動力市場上高級藍領人才奇缺,技能型生產(chan) 崗位人才難求。
由於(yu) 產(chan) 業(ye) 工人整體(ti) 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目前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以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不甚理想,與(yu) 發達國家相差較大。
遼寧以裝備製造業(ye) 聞名全國,曾湧現出孟泰、王崇倫(lun) 、張成哲、尉鳳英等知名全國勞模,是職業(ye) 技能人才成長的沃土,很多城市裝備製造業(ye) 在工業(ye) 當中的占比超過50%。
然而,最為(wei) 矛盾的是,裝備製造業(ye) 大省卻缺乏裝備製造業(ye) 技術人才。技術工人缺乏導致目前遼寧乃至整個(ge) 東(dong) 北地區製造業(ye) 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差,勞動效率、管理水平、規模化程度都比較低,製約了國家新型產(chan) 業(ye) 基地的建設。中、高級技工嚴(yan) 重缺乏已成為(wei) 東(dong) 北製造業(ye) 發展的瓶頸。
在好多省份,企業(ye) 最糾結最無奈的一件事,就是招工難,招技工更難。為(wei) 化解"技工荒",不少地方和企業(ye) 以重獎和高薪的方式吸引和激勵技工人才。但即便如此,也很難招到高技能人才。
縱觀世界工業(ye) 發展史,凡工業(ye) 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製造業(ye) 的競爭(zheng) ,說到底是創新能力的競爭(zheng) ,是人才包括高級技能人才的競爭(zheng) 。
在未來數字經濟時代的製造業(ye) 流程中,隨著物聯網的普及和企業(ye) 生產(chan) 運營的智能程度大幅度提高,許多操作性崗位將逐步被工業(ye) 機器人替代,但生產(chan) 現場的技術指導、工藝管理等技能將變得更為(wei) 緊缺。在這種情況下技術人員與(yu) 工人、工程師與(yu) 技師間的差異逐步縮小,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將更為(wei) 重要。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chan) 業(ye) 結構的升級,各行各業(ye) 對技術工人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要實現從(cong) 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華麗(li) 轉身,建設高素質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打造更多"大國工匠"是當務之急。
"技工荒"的深層原因是什麽(me) ?
"技工荒"的出現,有技術教育結構失衡的直接誘因,也有社會(hui) 認識的深層原因。近幾年,全國高校畢業(ye) 生人數屢創新高,畢業(ye) 生就業(ye) 形勢更加嚴(yan) 峻。每年高校臨(lin) 近畢業(ye) ,都會(hui) 有社會(hui) 各界評價(jia) 就業(ye) 之難,"史上最難就業(ye) 季"屢屢被突破。
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ye) 生699萬(wan) ,2014年增加到727萬(wan) ,2015年749萬(wan) ,2016年765萬(wan) 人,2017年795萬(wan) 人,2018年820萬(wan) 人,2019年834萬(wan) 人,2020年874萬(wan) 人,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ye) 生將達到909萬(wan) ,比上年增加35萬(wan) 人。
據測算,今年我國進入市場的新增勞動力大約有1500萬(wan) 人,其中高校畢業(ye) 生就達909萬(wan) 人,加上新冠疫情衝(chong) 擊、國際市場動蕩影響、化解產(chan) 能過剩、農(nong) 村勞動力轉移、經濟下行壓力等因素,在就業(ye) 形勢基本麵沒有變的情況下,穩中有憂,壓力依然很大。
然而,與(yu) 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麵對市場對技工人員的旺盛需求,技校生源卻嚴(yan) 重不足。當前我國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框架基本形成,全國職業(ye) 學校開設1200餘(yu) 個(ge) 專(zhuan) 業(ye) 和10餘(yu) 萬(wan) 個(ge) 專(zhuan) 業(ye) 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每年培養(yang) 1000萬(wan) 左右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在現代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等領域,一線新增從(cong) 業(ye) 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全國多省份的企業(ye) 忍受著招工難、技工荒的壓力。在全國技能大賽,多家企業(ye) 第一時間向物聯網技術專(zhuan) 業(ye) 冠軍(jun) 選手拋出百萬(wan) 年薪橄欖枝。
在廣州,有的企業(ye) 會(hui) 提前兩(liang) 年到學校預訂畢業(ye) 生,有的專(zhuan) 業(ye) 超過七成學生會(hui) 被企業(ye) 提前一年預訂,有的班級甚至學生一入學就被搶訂一空。有的學校畢業(ye) 生的求人倍率高達6:1。
從(cong) 社會(hui) 教育的角度看,普通教育、職業(ye) 教育、成人教育發展不協調,中等職教發展大大慢於(yu) 普通高中的發展,職、普比例失衡,差距太大。
大多數職業(ye) 學校在專(zhuan) 業(ye) 的設置上,主要麵向的是社會(hui) 服務業(ye) ,比如文秘、財會(hui) 、旅遊、商務、外語等,專(zhuan) 門為(wei) 製造業(ye) 培養(yang) 一線技工的職業(ye) 學校則少之又少。在社會(hui) 上,也缺乏技能提升的培訓機構,工人進修學習(xi) 的機會(hui) 和渠道很少,想提升技能也困難。
從(cong) 社會(hui) 認識深層分析,人才觀的傾(qing) 斜是一個(ge) 重要因素。長期以來,認定人才標準的凝固性,以及唯學曆、唯職稱的狹隘人才觀,妨礙了人才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在相當長時期,高級的技術工人、熟練的勞動者不被視作人才,導致了高級技工的短缺。
現在,社會(hui) 對職校存在的偏見,不僅(jin) 有曆史的原因,更有現實的碰壁,社會(hui) 各界普遍存在著"學曆歧視""文憑歧視"。
另外,企業(ye) 缺乏激勵機製,有的企業(ye) 多年不進行職稱評定,工資和技能水平不掛鉤,職工的貢獻和個(ge) 人收入不掛鉤,導致學技能的氣氛不濃,企業(ye) 技術工人隊伍不穩定。這也是技術工人缺失的重要原因。
公眾(zhong) 的"輕工"思想是一個(ge) 根本的社會(hui) 性問題。重視普通教育,忽視職業(ye) 教育是大多數人的共識。社會(hui) 輿論幾乎一邊倒"輕工",忽視對技術工人應有地位和作用的宣傳(chuan) ,重文憑、輕技能的觀念普遍存在,普遍追求高學曆,都不願當工人,從(cong) 而導致技工學校生源短缺。
大多數學生的家長都希望孩子即使選擇再差的高中也不上職業(ye) 高中。學生從(cong) 大學、大專(zhuan) 畢業(ye) 後,即使待業(ye) 也不願意到工廠就業(ye) 。年輕人由於(yu) 工人的社會(hui) 地位和收入狀況等原因,心情浮躁,不願當工人,學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缺乏。
怎樣走出"技工缺失"的怪圈?
建設一支數量多、質量高、技術過硬的技術工人隊伍,關(guan) 鍵是要提高"藍領"技工的地位和待遇,讓工匠人才在社會(hui) 群體(ti) 中更"吃香"、更有職業(ye) 聲望。
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增強技術工人職業(ye) 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進而激發技術工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加強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投入,切實改善培養(yang) 培訓機構能力建設滯後等問題,拓寬個(ge) 人發展渠道;
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hui) 文化環境,建立創新失敗補償(chang) 機製,讓青年創客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真正做出好創意、好作品;
要提高工匠的社會(hui) 地位,通過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等手段,培養(yang) 一批專(zhuan) 家和技術工人,紮根基層、紮根專(zhuan) 業(ye) ,讓工匠有更高的獲得感、榮譽感。
同時,加快技工學校改革,進一步確立培訓為(wei) 就業(ye) 服務的思想,引導技工學校麵向勞動力市場,承擔再就業(ye) 培訓任務。加強"校企合作",培育新的職教模式,學校與(yu) 企業(ye) 簽訂培養(yang) 協議,采用"訂單培養(yang) "方法,為(wei) 企業(ye) 定製專(zhuan) 門領域的"藍領"技工,培養(yang) 更多實踐型人才。
政策上要向技能人才傾(qing) 斜,打破工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桎梏和壁壘,給予那些有突出貢獻的技工應有的社會(hui) 地位,讓技術工人真正成為(wei) 企業(ye) 的"香餑餑",激勵一線員工的自豪感、榮譽感和責任感。
在政府部門不斷完善職業(ye) 技能培訓、評價(jia) 的同時,還要鼓勵、引導和發揮各類經營主體(ti) 在專(zhuan) 業(ye) 技能人才培養(yang) 和評價(jia) 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豐(feng) 富技術工人職業(ye) 上升通道,提高技能等級補貼及經濟待遇,甚至股權激勵等,讓匠心真正能夠生根。
加強人才能力建設,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和人才輩出的新機製,變人才優(you) 勢為(wei) 科技優(you) 勢和經濟優(you) 勢,加快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化。
更主要的是,全社會(hui) 要轉變人才觀念,從(cong) 頂層上設計人才培養(yang) 與(yu) 評價(jia) 戰略,構建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讓職業(ye) 教育學生一技在手,就業(ye) 有前景,升學有前途;
重視和尊重技術技能型勞動者,建立起從(cong) 升學到就業(ye) 、從(cong) 薪酬保證到權利保護的完善體(ti) 係,讓技術技能型勞動者也有可靠的社會(hui) 保障和穩定的成長空間;
改變唯文憑唯學校選人用人的風氣,真正不唯學曆唯能力,讓職教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hui) 。環境改變了,觀念轉變了,職業(ye) 教育才能真正迎來春天。
bv伟德中文网 電話: 17096005106
在線QQ:279615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