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濟寧職教網 >> 向職業技術技工院校走出的大國工匠致敬

向職業技術技工院校走出的大國工匠致敬

更新時間:2019-05-04
導讀: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舉辦的“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評選日前揭曉。10位奮戰在國家重大工程領域的大國工匠,向人們展現著現代產業工人“為國築夢”的精湛技藝、卓越匠心和執著堅守、默默奉獻的家國情懷。...

由中華全國總工會(hui) 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舉(ju) 辦的“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評選日前揭曉。10位奮戰在國家重大工程領域的大國工匠,向人們(men) 展現著現代產(chan) 業(ye) 工人“為(wei) 國築夢”的精湛技藝、卓越匠心和執著堅守、默默奉獻的家國情懷。在這個(ge) 勞動者的節日裏,記者走近這些從(cong) 職業(ye) 院校走出的大國工匠,帶來他們(men) 對學弟學妹們(men) 的囑托和祝福,共同奏響“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wei) 大”的時代樂(le) 章。

高鳳林:為(wei) 火箭焊心髒

畢業(ye) 院校:第七機械工業(ye) 部第一研究院211廠技工學校

寄語:美好的未來要靠年輕人去創造。希望同學們(men) 勤學苦練,打牢基本功,用精湛技藝生產(chan) 出高質量的產(chan) 品。

高鳳林有一個(ge) 響當當的外號——“金手天焊”。

作為(wei)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特種熔融焊接工,高鳳林焊接的對象是有火箭“心髒”之稱的發動機,40%的長征係列火箭心髒焊接都出自他手。從(cong) 事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30多年來,他多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guan) ,為(wei) 北鬥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的順利實施以及長征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作出了突出貢獻。

1978年,高鳳林進入第七機械工業(ye) 部第一研究院211廠技工學校學習(xi) 。兩(liang) 年的勤學苦練為(wei) 日後職業(ye) 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0年,技校畢業(ye) 的高鳳林進入火箭發動機焊接車間氬弧焊組。為(wei) 了練好基本功,他吃飯時習(xi) 慣拿筷子比畫著焊接送絲(si) 的動作,喝水時習(xi) 慣端著盛滿水的缸子練穩定性,休息時舉(ju) 著鐵塊練耐力,更曾冒著高溫觀察鐵水的流動規律。

在航天工作一線,高鳳林創造了諸多“不可能”。2006年,由世界16個(ge) 國家和地區參與(yu) 的反物質探測器項目,因為(wei) 低溫超導磁鐵的製造難題陷入了困境。一籌莫展時,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打聽到了高鳳林,請他出手相助。高鳳林很快指出症結,並最終獲得美國宇航局和國際聯盟的認可。

隨著焊接技藝的不斷精進,高鳳林越來越感到知識的可貴。從(cong) 1988年開始,高鳳林陸續報考大專(zhuan) 、本科,自學研究生課程。

如今,為(wei) 祖國培養(yang) 更多優(you) 秀的航天高技能人才成為(wei) 高鳳林新的追求,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積累的豐(feng) 富經驗傳(chuan) 授給年輕人,先後培育出5名全國技術能手和1名中央企業(ye) 技術能手。

王進:“高空舞者”

畢業(ye) 院校:臨(lin) 沂電力技工學校

寄語:我見證了電網從(cong) 低壓到特高壓的精彩跨越,也見證了產(chan) 業(ye) 工人奮鬥逐夢的精彩故事。學曆不代表能力,希望同學們(men) 拚搏奮鬥,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領域綻放青春價(jia) 值。

帶電作業(ye) 本來就屬於(yu) 高危工種,成功突破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帶電作業(ye) ,帶電檢修300餘(yu) 次“零失誤”,又會(hui) 是怎樣的體(ti) 驗呢?剛屆不惑之年的王進,就是這樣一個(ge) 敢為(wei) 人先、勇攀帶電作業(ye) 世界巔峰的人。

中考後,王進來到臨(lin) 沂電力技工學校,學習(xi) 電力專(zhuan) 業(ye) 。一開始,父母並不希望他從(cong) 事高危的電力工作。但王進熱衷於(yu) 電力事業(ye) ,想當一名好電工。

作為(wei) 國網山東(dong) 省電力公司檢修公司輸電檢修中心帶電作業(ye) 班副班長,世界首次±660千伏銀東(dong) 直流線路帶電作業(ye) ,讓王進走向了職業(ye) 生涯的“高峰”。這是世界首條±660千伏電壓等級輸電線路工程,占山東(dong) 省總負荷的近十分之一,被稱為(wei) “不能停電的線路”。

為(wei) 成功挑戰這項世界難題,自線路建設之日起,王進就和帶電班的成員連續兩(liang) 個(ge) 月吃住在訓練場,白天上塔演練操作,晚上研究作業(ye) 方案。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10月17日,王進成功完成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帶電作業(ye) ,被譽為(wei) ±660千伏帶電作業(ye) “世界第一人”。

2015年1月,王進走進人民大會(hui) 堂,他和同事們(men) 自主研發的“±660千伏直流架空輸電線路帶電作業(ye) 技術和工器具創新及應用”,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全部獲獎項目中,王進是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此外,學曆最低、一線工人也是王進的“標簽”。“雖然我隻是一名中專(zhuan) 生,但我始終認為(wei) ,創新與(yu) 學曆無關(guan) ,再高大上的創新,不實用也一樣沒有價(jia) 值;再小的發明,隻要能解決(jue) 問題,也是有意義(yi) 的。”王進說。

陳行行:人生不拚不精彩

畢業(ye) 院校:山東(dong) 技師學院

寄語:技能是職校生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同學們(men) 要充分抓住各種機遇鍛煉和提高自己,努力拚搏,發揮自己的潛力,證明自己的價(jia) 值。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you) 秀共青團員、全國技術能手……很難想象,這樣的“頭銜”之下,竟是一個(ge) 不滿30歲的年輕人。陳行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加工中心特聘高級技師,從(cong) 事核武器非核零部件加工,“人生不拚不精彩,少年不拚枉少年”是他的人生格言,他說是拚搏成就了自己。

陳行行的老家在微山湖畔的一個(ge) 小鄉(xiang) 村,初中畢業(ye) 後,為(wei) 了減輕家庭負擔,陳行行放棄了讀高中的機會(hui) ,到山東(dong) 機電學校學汽車維修。中專(zhuan) 畢業(ye) 後,陳行行來到山東(dong) 技師學院學習(xi) 現代模具製造與(yu) 維修技術。正是這段技工院校的學習(xi) 經曆,讓他“找到了值得努力一生的方向”。

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陳行行意識到一技傍身的重要性,他立誌多學一門手藝,做複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中級焊工、中級鉗工、中級製圖員、高級製圖員、數控銑高級工、數控車技師、加工中心技師和模具設計師……他成了同學眼中名副其實的“考證達人”。

“技多不壓身,通過考證,讓自己多掌握一門技術,為(wei) 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陳行行說,“一專(zhuan) 多能”讓他在解決(jue) 生產(chan) 難題時,比別人多了些思路和方法。在他看來,技術的提升就是一層窗戶紙,需要不斷學習(xi) 鑽研去“點破”,也就是所謂的“難者不會(hui) ,會(hui) 者不難”。

現在,除了練技術,泡圖書(shu) 館成了他另一大愛好。“整個(ge) 社會(hui) 都在飛速前進,自己更要不斷學習(xi) ,終身學習(xi) ,在數控加工領域永葆創造力和競爭(zheng) 力。”陳行行說。

李萬(wan) 君:“工人院士”的電焊情結

畢業(ye) 院校:長春客車廠職業(ye) 高中

寄語:願每一位職業(ye) 院校的同學,心中都有一個(ge) 成為(wei) 大國工匠的理想,它會(hui) 給你帶來無盡的智慧和力量。

一名焊接車間的電焊工,30多年苦練技術,不斷攻克難關(guan) ,逐漸成長為(wei) 焊接領域的技術專(zhuan) 家,成為(wei) 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轉向架製造中心的焊接大師、首席操作師,被人們(men) 稱為(wei) “工人院士”。

他叫李萬(wan) 君,是當代知識型職工的先進典型,是新時期高鐵工人的典範。

1986年9月,17歲的李萬(wan) 君讀完高中二年,通過“2+1”分流來到長春客車廠職業(ye) 高中就讀。“在職高學習(xi) 期間他就愛學習(xi) 、肯鑽研。”當年的指導教師呂鍾奇回憶說,“有一次,我講手工電弧焊工藝時,順便涉及一點兒(er) 教材以外的單麵焊雙麵成形技術,這對剛接觸電焊技術的學生來說是很難的操作技術,但萬(wan) 君很想弄清楚,一下課就追著我問。”到車間實習(xi) 期間,李萬(wan) 君更加刻苦,“別人焊一塊試板,他要焊幾塊,別人休息了,下班了,他還在練習(xi) 。”

1987年,李萬(wan) 君職高畢業(ye) 後被分配到客車廠水箱工段車間,承擔鐵路客車水箱和製動風缸的焊接任務。“當時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十分惡劣,工段門口冒出的焊煙,就跟煙筒冒的黑煙一樣,刺鼻難聞。”李萬(wan) 君告訴記者。當時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形容他們(men) 的工作環境:“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水箱工段的。”

由於(yu) 環境艱苦,一起來的28個(ge) 同學,有25人一年內(nei) 相繼調離,但李萬(wan) 君堅持了下來。上班第二年,公司舉(ju) 行技能大賽,他獲得了車間焊接技能競賽的第一名。從(cong) 此,李萬(wan) 君更加刻苦鑽研技術。1997年,李萬(wan) 君榮獲公司焊接大賽第一名,隨後又代表公司參加全國焊接大賽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

什麽(me) 是工匠精神?在李萬(wan) 君看來,“工匠精神就是用智慧和汗水,把手中的技能不斷升華,讓手中的產(chan) 品成為(wei) 藝術品。”30多年來,他是這麽(me) 想的,也是這麽(me) 做的。

近幾年來,為(wei) 確保動車組順利生產(chan) ,以及超高速動車組的試製,李萬(wan) 君肩負起了為(wei) 企業(ye) 培養(yang) 後備技術工人的重任,創造了400餘(yu) 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國際焊工資質證書(shu) 的“培訓奇跡”。


喬(qiao) 素凱:核電站“心髒手術師”

畢業(ye) 院校:山西臨(lin) 汾電力技校

寄語:勞動成就夢想。希望同學們(men) 繼承和弘揚工匠精神,修煉職業(ye) 素養(yang) ,練就過硬本領,成就出彩人生的同時,為(wei) 中國製造添磚加瓦,用工匠精神托起中國夢!

近日,在深圳大亞(ya) 灣核電站的“心髒”——核燃料反應堆堆芯部位,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核燃料高級主任工程師喬(qiao) 素凱帶領團隊,檢查100多組核燃料組件,給“受傷(shang) ”器件做“外科手術”。

每隔18個(ge) 月,核電站就要進行換料大修,置換三分之一的核燃料,修複有缺陷的核燃料組件。這時,喬(qiao) 素凱與(yu) 團隊大顯身手。

喬(qiao) 素凱是我國第一代核燃料師。27年來,他用工匠精神拚搏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帶領國內(nei) 唯一能對受損核燃料組件進行水下修複的團隊,保駕護航國家核安全。

“在電力技校學習(xi) 的專(zhuan) 業(ye) 理論和技能,為(wei) 我練就良好職業(ye) 素質奠定了基礎。”1989年成了喬(qiao) 素凱生命中的轉折點。那一年中考後,他沒選擇上高中,而選擇了山西臨(lin) 汾電力技校。1992年,喬(qiao) 素凱在考核中脫穎而出,來到大亞(ya) 灣核電站。

“我是大亞(ya) 灣核電站的孩子。”喬(qiao) 素凱成長為(wei) 大國工匠的曆程,伴隨著中國核電的發展蛻變。在大亞(ya) 灣核電站建設運行初期,核電站換料設備維修一直依賴外方專(zhuan) 家。喬(qiao) 素凱所在團隊僅(jin) 用3年時間,就能完全自主維修換料設備,節省了每年數千萬(wan) 元的外方人員技術支持費用。2018年,喬(qiao) 素凱帶隊成功研發核燃料組件水下整體(ti) 修複設備,成本隻有外方報價(jia) 的四分之一,填補了國內(nei) 相關(guan) 領域的空白。如今,他主持並參與(yu) 的項目獲得21項國家專(zhuan) 利。

剛到大亞(ya) 灣核電站,喬(qiao) 素凱的師傅就告訴他:燃料無小事。這也成了他的言行準則。零失誤奇跡的背後,是他對毫厘之差的零容忍態度。他苦練技能,力求把操作精確到極致。現在他能用4米長杆,完成燃料組件水下0.1毫米級的精確修複操作。麵對核燃料棒包殼管0.53毫米的壁厚,他能憑手感和經驗保證核燃料抽出過程完好無損。

 “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近10年來,喬(qiao) 素凱先後培養(yang) 了5名換料顧問、30多名換料主管及50多名換料機操作員。目前,他所在團隊已培養(yang) 了5支大修換料隊伍,基本滿足中廣核22台在運機組的獨立換料操作及設備維修工作。

王樹軍(jun) :在盡頭處超越

畢業(ye) 院校:濰柴技工學校

寄語:希望同學們(men) 激情幹事,勇於(yu) 攻堅,以優(you) 異成績為(wei) 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是維修工,也是設計師,更像是永不屈服的鬥士!臨(lin) 危請命,隻為(wei) 國之重器不受製於(yu) 人。王樹軍(jun) ,中國工匠的風骨。在盡頭處超越,在平凡中非凡。”這是王樹軍(jun) 榮獲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時的頒獎詞。

今年45歲的王樹軍(jun) ,是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師。1993年畢業(ye) 於(yu) 濰柴技工學校中德合作“雙元製”教學模式第二屆模具鉗工班後,王樹軍(jun) 入廠從(cong) 事設備維修工作。王樹軍(jun) 進廠時,先要做一年學徒工,“帶我的師傅是王誌賢,那時因為(wei) 是事後維修體(ti) 製,拖班加班是家常便飯,每次師傅都帶著我們(men) ,始終衝(chong) 在最前麵,無怨無悔。”王樹軍(jun) 說。2001年,王樹軍(jun) 又利用業(ye) 餘(yu) 時間回到濰柴技工學校參加工長技師班學習(xi) ,通過學習(xi) ,一些在實踐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迎刃而解。

2012年,一台定位精度為(wei) 千分之一度的進口加工中心NC轉台鎖緊出現嚴(yan) 重漏油現象,麵對這個(ge) 整合了機械、液壓、電器、氣動各個(ge) 環節的鐵疙瘩,售後服務人員也無從(cong) 下手,建議返廠維修。王樹軍(jun) 利用獨創的“垂直投影逆向複原法”,在不使用專(zhuan) 用工裝的情況下,憑借“機械傳(chuan) 動微調感觸法”,成功排除設備故障,打破了外國專(zhuan) 家壟斷維修數控轉台的神話。

2016年,濰柴推出了一款引發行業(ye) 震動的產(chan) 品——WP9H/10H。這是一款濰柴自主研發的國內(nei) 領先、世界先進,國Ⅵ排放的大功率發動機,是中國內(nei) 燃機的高端戰略產(chan) 品,也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芯”,投放市場以來訂單持續火爆,供不應求。王樹軍(jun) 帶隊改製工裝、優(you) 化刀具刀夾,不僅(jin) 節約設備采購費用3000多萬(wan) 元,更將日產(chan) 能從(cong) 100台提高到280台,縮短市場投放周期12個(ge) 月,每年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44億(yi) 元。

濰柴的柔性加工中心可以進行多品種換型作業(ye) ,但工序間轉換效率比較低。王樹軍(jun) 嚐試“跨工序智能機器人協同係統”,以閑置機器人為(wei) 運載核心、增設地軌實現六軸運載向七軸運載的突破,同時輔以光感識別係統,實現物料狀態的自動識別調整。該係統使用後,加工效率一舉(ju) 提升37.5%。

2013年,濰柴專(zhuan) 門為(wei) 王樹軍(jun) 命名成立了創新工作室,依托這一平台,王樹軍(jun) 帶領團隊改造、製造柔性設備生產(chan) 線5條、自動化設備109台套,實施重大創新項目230多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2.62億(yi) 元。

譚文波:油田裏的“土發明家”

畢業(ye) 院校:四川石油管理局東(dong) 觀技校

寄語:作為(wei) 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的學生,雖然起點不高,但我從(cong) 未輕看自己。我堅信,隻要將“精於(yu) 工,匠於(yu) 心,品於(yu) 行”的工匠精神貫穿工作和創新始終,職業(ye) 院校的學生同樣能夠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wei) 國家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說起一個(ge) 個(ge) 來自生產(chan) 一線的發明,被人稱為(wei) 油田裏的“土發明家”的譚文波,總是謙虛地用重慶話回答道:“沒啥子了不起。”可在同行眼裏,中國石油集團西部鑽探工程有限公司這名試油工真的了不起。這位堅守大漠戈壁20多年的70後,領銜發明的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新型橋塞坐封工具,世界首創,已投入使用上千井次。他獲得了國家發明專(zhuan) 利4項,實用新型專(zhuan) 利8項,還培養(yang) 出一大批青年技術骨幹,為(wei) 企業(ye) 創收近億(yi) 元。

能取得這些成果,1992年從(cong) 四川石油管理局東(dong) 觀技校畢業(ye) 時,譚文波可從(cong) 來沒敢想過。作為(wei) 一名職業(ye) 學校畢業(ye) 的學生,剛工作時,譚文波並不那麽(me) 自信。可是,他在學校養(yang) 成了一個(ge) 好習(xi) 慣:勤學善思,喜歡動手動腦,這使他能發現生產(chan) 過程中的一些“小毛小病”。

油田作業(ye) 中環境保護可謂是重中之重。在常規的油井抽汲生產(chan) 施工中,由於(yu) 防噴盒密閉不嚴(yan) ,抽出的油水飛灑井場。如何在施工過程中不讓油汙落地,譚文波用自己的“小發明”給出了答案。

2017年3月的一天,譚文波在完成日常施工任務之餘(yu) 又圍繞著“抽汲防噴盒”的加工改造忙碌。淩晨1點,夜深人靜,譚文波腦子裏突然靈光一閃,一個(ge) 新想法蹦了出來。經過反複多次試壓和動態模擬試驗,他成功了。

一些小改小革,達不到科研項目的高度,沒有經費,沒有資源,譚文波隻有依賴舊料利用變廢為(wei) 寶。空閑的時候,譚文波就喜歡搗鼓這些“寶貝”,吃住在單位是常事。正是這些看似不值錢、不起眼的“破爛零件”,為(wei) 他提供了許多創新靈感,解決(jue) 了許多生產(chan) 難題。

關(guan) 於(yu) 譚文波的發明故事,還有很多。他把所有的業(ye) 餘(yu) 時間都用來發明創造,被同事們(men) 親(qin) 切地稱為(wei) “石油諸葛”。他因此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職工等榮譽稱號。麵對榮譽,譚文波告訴記者:“我能有今天的成績,得益於(yu) 在職業(ye) 院校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yang) ,以及對職業(ye) 和崗位的熱愛。隻要不怕苦不怕累,再平凡的崗位都能幹出一番事業(ye) ”。

 

上一篇: 內容更新中
下一篇: 世賽4新增個項目,山東3家技師學院入

bv伟德中文网  電話: 17096005106

在線QQ:279615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