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學校何去何從(cong) 是我國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中一個(ge) 急迫的問題,也是引起廣泛社會(hui) 關(guan) 注的民生問題。中職校的改革,歸根到底是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學生的問題,而核心素養(yang) 體(ti) 係是近年來教育理論界熱議並倡導的人才培養(yang) 的結構性框架,以此為(wei) 出發點求索中職校的發展出路,對於(yu) 從(cong) 根本上洞悉該問題的實質應有頗多啟示。
“教育應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是一個(ge) 永恒的問題,不同時代對此有不同的回答。
當下人類社會(hui) 正經曆著千年未有之劇變,正全麵跨入信息化、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的時代,第四次工業(ye) 革命以超乎每個(ge) 人想象的速度、深度與(yu) 廣度改變著人類社會(hui) 。
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物質生產(chan) 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深陷於(yu) 社會(hui) 道德滑坡、利益階層固化、功利主義(yi) 泛濫等泥潭之中,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衰退、少子化等因素疊加其上,導致我國的教育應試痼疾難除,造成學生的人文素養(yang) 貧弱、價(jia) 值觀幼稚、社會(hui) 適應力不足、實踐和創新能力欠缺等嚴(yan) 重不良後果。
為(wei) 了應對日新月異的社會(hui) 與(yu) 經濟變革,發達國家上世紀末開展了關(guan) 於(yu) “核心素養(yang) ”的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合組織、歐盟等國際組織提出了大同小異的核心素養(yang) 指標;林崇德教授領銜的課題組也於(yu) 2016年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yang) 》,把我國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yang) 分為(wei) 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hui) 參與(yu) 三個(ge) 方麵,綜合表現為(wei) 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hui) 學習(xi) 、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yang) ,並細化為(wei) 國家認同、理性思維等18個(ge) 基本要點。
這一核心素養(yang) 框架相當全麵,但針對性有所欠缺。從(cong) 適應信息化社會(hui) 的需要來看,從(cong) 匡正我國教育的嚴(yan) 重弊端的需要看,我國學生應具備的關(guan) 鍵性核心素養(yang) 應包括以價(jia) 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為(wei) 內(nei) 核的人文素養(yang) ,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xi) 能力、審美能力、信息素養(yang) 等。
這些核心素養(yang) 指標不僅(jin) 適用於(yu) 普通教育學生,職業(ye) 院校的人才培養(yang) 規格無疑也應向此看齊。
從(cong) 核心素養(yang) 的角度來看中職教育,不足相當明顯。我國的中職教育一直聚焦於(yu) 培養(yang) 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並引以為(wei) 豪。然而,工作能力僅(jin) 僅(jin) 是作為(wei) “完整全麵的人”的一個(ge) 要件,而且很難說是核心要素。
古往今來的思想家在論及人的本質時均首先指向價(jia) 值觀與(yu) 品德,也重視與(yu) 高尚品性密切相關(guan) 的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思維,操作性技能不是關(guan) 注的核心要素。中職教育對應的工作技能並不複雜,聚焦於(yu) 相對簡單的操作性技能,導致教育內(nei) 容的知識深度、智力挑戰性、創新性等明顯不足,即中職教育的含金量不高。
更值得警醒的是,以發展操作性技能為(wei) 己任導致中職教育事實上忽視學生人文素養(yang) 的培育,文化基礎類課程普遍不受重視,專(zhuan) 業(ye) 課程不涉及技能的社會(hui) 意義(yi) ,也不關(guan) 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偏狹的理念與(yu) 培養(yang) 模式造就的是“工作機器”,而不是具有豐(feng) 滿靈魂的完整全麵的人。
學生的人文素養(yang) 貧乏,精神狀態不佳,甚至缺失基本的是非觀、審美觀、道德認知等,這是公眾(zhong) 在某種程度上對中職學生抱有偏見的關(guan) 鍵根源。即使是中職校的教師,也普遍抱怨學生的綜合素養(yang) 差,為(wei) 人處世、學習(xi) 的態度和習(xi) 慣等不盡如人意。
實際上,中職學生與(yu) 普通高中學生的差距不僅(jin) 表現在知識學習(xi) 和考試成績上,更體(ti) 現在態度、習(xi) 慣、心理素質等方麵。因此,對標核心素養(yang) 框架,中職校的辦學理念、定位與(yu) 培養(yang) 過程存在偏差,很難有力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ang) 的發展。
一些人認為(wei) 中職校為(wei) 企業(ye) 輸送了大批適銷對路的技能型勞動者,不可或缺。然而,由於(yu) 綜合素養(yang) 差,企業(ye) 實際上並不真心歡迎中職畢業(ye) 生,招收中職生實為(wei) 無奈之舉(ju) 。中職生匹配的崗位所要求的技能並不高深,企業(ye) 不強調中職生嫻熟掌握具體(ti) 的工作技能,因為(wei) 通過企業(ye) 內(nei) 訓,這樣的技能能夠在短期內(nei) 有效習(xi) 得。
企業(ye) 更重視中職生人文性的核心素養(yang) 及職業(ye) 道德:
積極向上、主動進取、勤奮好學、吃苦耐勞、團隊合作、敬業(ye) 、明理、忠誠、謙虛、擔當等。
而這些恰恰是許多中職生的弱項。中職生就業(ye) 率高,但短期內(nei) 離職率也很高,這種現象表明了企業(ye) 對中職生的矛盾心態。
在工業(ye) 機器人迅速推廣的背景下,對中職畢業(ye) 生的需求將快速減少。另一方麵,行業(ye) 、企業(ye) 千差萬(wan) 別,什麽(me) 樣的企業(ye) 需要中職生是必須認真考量的基本問題。一般而言,對技術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工業(ye) 企業(ye) 、服務業(ye) 中大眾(zhong) 化的企業(ye) 是中職生就業(ye) 的主要領域。
在工業(ye) 機器人的衝(chong) 擊下,在我國政府力促經濟轉型升級的政策壓力下,這些企業(ye) 的發展前景並不樂(le) 觀。如果中職教育以滿足這些企業(ye) 的人力資源需求為(wei) 目標,就會(hui) 削弱對學生核心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導致學生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難以適應未來社會(hui) 的工作需要,而這樣的圖景並不遙遠。
總之,中職校的未來趨勢從(cong) 根本上取決(jue) 於(yu) 其是否有利於(yu) 學生的完整全麵發展,是否能培養(yang) 當下和未來社會(hui) 與(yu) 經濟發展真正需要的人才。對照核心素養(yang) 框架,中職校的短板顯而易見。
中等職業(ye) 教育應從(cong) 主要麵向就業(ye) 的終結性教育轉向職業(ye) 預備教育或職業(ye) 生涯教育。組織樣式的改變並不是根本困難,關(guan) 鍵的前提是必須切實確立以學生的發展為(wei) 本、以核心素養(yang) 的培養(yang) 為(wei) 旨歸的理念,這是關(guan) 係到中職校乃至整個(ge) 中等教育體(ti) 係改革的理論基石。
bv伟德中文网 電話: 17096005106
在線QQ:2796157820